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20/20大人物】雜學實踐家侯智薰 年會講者專訪





Q: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你發現「分享」和「自主學習」這樣的學習途徑?

我是從facebook發現到分享的力量。一開始大家的facebook貼文幾乎都是流水帳和瑣碎的雜事,但當我關注到一些認真經營的粉絲團與或是一些意見領袖在分享所見所聞時,會讓我反思是不是應該要關注一些更值得關注的事情然後分享出來跟大家做討論。

而當你分享自己觀點時,你會發現能夠得到一些回饋,一些跟你一樣在關注議題的人,他們的分享和意見,得以用來補足自己在觀點與知識上的缺口。了解更多不同於自己意見的評論時,這會內化並吸收為自己的東西,並且能用更全方位的視野來看待往後不同的事物。而「分享」不僅能讓我喜歡的東西被更多人關注,也能夠增加議題的多元性,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

Q:目前還是學生身份的你,身兼多種角色極為忙碌的生活來說,對於時間分配上是否有一套自己的心得呢?

對於老師上課的內容,我會先利用網路去建立先備知識並對老師的教學內容進行初步了解,利用網路上的新知來豐富教授對於課程的面向,有效率的學習也會減少在學業複習上使用過多的時間。因為我認為學業這個領域沒辦法給我我想要的東西,所以我會用我的方式去學習我想學習的東西。

Q:在創立N次的計畫中,為什麼會跳脫社會專業人士為傳道者的觀念,而選擇學生作為主要講者呢?

因為我們N次的定位是在「入門」。像是你沒嘗試過的事想去做時,你會想上網找一些入門的學習資源,可是網路上的文章往往太零碎,幾乎都是工具上的技術講解,所以你不太能體會,到底進入這領域後到底該如何學習,有什麼樣的資源可以利用。
那如果你找業界30、40歲有豐富經驗的專業人士來教的話,他通常完全忘記他當初是怎麼入門,他們通常專業在於如何讓技術更頂尖、如何去做才能避免錯誤。而剛開始想入門的人通常缺乏自信心,如果你讓一個極為專業的老師來講,他或許會認為太過艱深而退縮,而有問題時也不敢發問,畢竟面對權威時會認為自己的問題是否有些愚蠢,而這樣的心態將會阻擋學習的進行。
那什麼樣的人最適合講入門?剛自學完一、兩年的學生!這樣的身分適合當入門領路人,可以分享當初入門的經驗、分享資源。就像在學習的路上他走在前面一點,在溝通上跟提問上會比較沒有障礙,在入門的層面比起業界,學生可以給予較多的資源與建議。
利用N次,也能讓社會看到學生在不同領域也能創造出無限的可能性,不要只是將鎂光燈放在知名的人士上,讓更多默默耕耘、臥虎藏龍的學生有自己的舞台,被社會看見。

Q:在創辦中遇到的困難讓您感到挫折?以及從中的想法?

團隊人太多,溝通成本太高,台灣人的慈善心態,會為了避免工作量太大,把事情分散在不同人身上。將一件事情量化成100好了,分給三個人就是各自33,表面上看起來工作量減少了,但其實工作量增加了,它增加了溝通成本以及時間成本跟轉換成本,當你在火熱的狀態下完成你的部分交接給下一個人,而下一個人剛好是休息時間則會導致工作沒辦法在第一時間銜接上,在這移轉中間,會造成工作在時間上的浪費,進而帶來焦慮,也會出現許多不必要的麻煩,總觀來看事情所耗費的成本絕對超越100。

Q:在您發起、召集的眾多活動中,對於在同儕中做一個領導人有沒有什麼樣的心得?

我覺得說領導倒不如說是引導,不是帶著大家往一個你想去的地方前進。就像海賊王,你有想過他們每一個人踏上船的意義是什麼嗎?魯夫想成為海賊王所以去尋找大秘寶,索隆想要成為世界第一大劍豪,娜美想要成為世界上最厲害的航海師,香吉士想要成為最頂尖的廚師,那他們為什麼上這船?因為他們知道這艘船在前進的時候,透過他們所擔任的角色,從中解決問題、增進自己的能力能讓他們最後成為他們想成為的模樣。
所以一個真正領導者在團隊中的定位,是在大家共同經營一個團隊時,面對問題能將每一個人分配在最適合的位置上,讓他去做能力上的提升,讓他們做他們應該要做的事。要成長的第一途徑就是解決問題,再來就是要有夥伴,因為夥伴會督促你解決問題。團隊的用意不是將每一個人都帶向自己的目標,而是帶領大家找到自己的目標,進而在團隊中互相學習、互相成長。

(採訪撰寫校稿/張書涵、王慕荷、黃雯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